涂膜的附著力指涂膜與被附著的物體表面之間相互粘結的能力,從實用意義上講,附著力應是涂膜從底材上除掉所需的力,即涂膜與底材相互結合的粘結力。
涂膜附著力是檢驗涂膜性能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涂料要發揮保護和裝飾作用的前提,就是涂膜應能長期牢固地粘結在被涂物的表面上。
涂膜的附著機理,大體上分為機械附著和化學附著兩種形式,其中,機械附著力取決于被涂底材的性質(粗糙度、多孔性等)以及固體涂膜的機械強度;化學附著力則指涂膜與底材界面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取決于涂膜和底材的物理化學性質。對于涂膜附著機理的解釋,人們普遍認為化學附著的說法更切合實際。
易高elcometerF108附著力測試儀測定涂膜附著力的方法很多,如果測定前能初步明確測定目的和要測定的是哪一種“力”,并相應選擇合理的試驗方法與測試儀器,則便于對各種測定方法進行比較并有效地評價涂膜的附著力性能。
1、易高elcometerF108附著力測試儀的試驗方法
1.1畫圈法
我國國家標準GB/T1720-1998和日本工業標準JISK6894分別對采取重疊圓滾線劃痕方法評價涂膜附著力性能做出明確的技術規定,已成為中、日等亞洲各國長期運用的傳統試驗方法。
這種方法對測試儀器諸如劃針的硬度、耐磨和劃痕的穿透性、載荷砝碼的質量以及工作臺移動時的穩定性要求嚴格;對劃痕后涂膜剝離位置的認定及等級評價,似存在一定的難度。
1.2十字切割法
1970年代初期,英、德等歐洲國家率先采用以標準劃格刀在涂膜上做交叉十字切割的方式,直接觀測涂膜與底材的粘結能力。在ISO2409-1972、DIN53151、BS3900和ASTM等標準中,分別對其切割刀刃數和切割間距做出不同規定,并配套開發了手動或電動式劃格附著力試驗儀。
我國國家標準GB/T9286-1988(等效采用ISO2409-1972)中規定:劃格圖形每一方向的切割數為6或11,每一方向的切割間距均應滿足1或2mm要求,并對切割方法與評價方式做出嚴格的規定,明確指出涂膜切割表面的評價,應與有關說明和附圖進行對比,并依據對比的結果來定級。
應用實踐表明,十字切割法操作簡單,穿透性好,便于直觀涂膜與底材的粘結能力。但相比之下,這種方法不夠嚴格,如測定時的用力大小、刀刃的鋒利程度、劃痕深度等都將會對測定結果產生影響;而且測定時針對不同性質、不同厚度的涂膜,其切割間距應有所選擇。
1.3拉開法
拉開法是用適當的粘結劑把一個不銹鋼的圓柱形測頭與待測試樣的膜面粘合,再把儀器套在測頭上,勻速扭動儀器旋轉,以測定并從表盤上讀出涂膜被扭開時所需扭矩(kg-cm),計算出測頭底面積的扭轉應力,即為被測涂膜的扭開附著力。
1.4扭開法
扭開法的優點是便于施工現場和小面積樣板上測試,且不受涂膜底材形狀的限制,不僅在平面上,而且可在垂直或斜面上試驗,攜帶也比較方便;缺點是采用的粘結劑必須充分固化,一般需要6h,而且粘結劑需用現配,增加了工作量。再者,因測頭扭掉的涂膜面積大小不盡一致,則會影響測定結果的一致性。迄今這種方法并未被人們重視和推廣應用。
上一篇:沒有了下一篇:一文詳細解讀自動涂膜機的“三板斧”